第三節 潤滑系統主要部件的構造 一、機油泵 機油泵的功用是保證機油在潤滑系統內循環流動,并在發動機任何轉速下都能以足夠高的壓力向潤滑部位輸送足夠數量的機油。
機油泵結構形式可分為齒輪式和轉子式兩類。齒輪式機油泵又分內接齒輪式和外接齒輪式,一般把后者稱為齒輪式機油泵。
1.齒輪式機油泵
齒輪式機油泵的優點是效率高,功率損失小,工作可靠;缺點是需要中間傳動機構,制造成本相應較高。國產桑塔納、捷達和奧迪等轎車都采用齒輪泵。 2.內接齒輪式機油泵
內嚙合齒輪式機油泵也稱內接齒輪泵,其工作原理與外嚙合齒輪式機油泵或齒輪式機油泵相同。內接齒輪泵的結構。其外齒輪是主動齒輪,套在曲軸前端,通過花鍵由曲軸直接驅動。內接齒輪是從動齒輪,裝在機油泵體內,泵體固定在機體前端。
因為內接齒輪泵由曲軸直接驅動,無需中間傳動機構,所以零件數量少,制造成本低,占用空間小,使用范圍廣。但是這種機油泵在內、外齒輪之間有一處無用的空間,使機油泵的泵油效率降低。另外,如果曲軸前端軸頸太粗,機油泵外形尺寸隨之增大,發動機驅動機油泵的功率損失也相應有所增加。
3.轉子式機油泵
轉子式機油泵主要由內、外轉子,機油泵體及機油泵蓋等零件組成。內轉子固定在機油泵傳動軸上,外轉子自由地安裝在泵體內,并與內轉子嚙合轉動。內、外轉子之間有一定的偏心距。轉子式機油泵的優點是結構緊湊,供油量大,供油均勻,噪聲小,吸油真空度較高。
4.安全閥
機油泵必須在發動機各種轉速下都能供給足夠數量的機油,以維持足夠的機油壓力,保證發動機的潤滑。機油泵的供油量與其轉速有關,而機油泵的轉速又與發動機轉速成正比。因此,在設計機油泵時,都是使其在低速時有足夠大的供油量。但是,在高速時機油泵的供油量明顯偏大,機油壓力也顯著偏高。另外,在發動機冷起動時,機油黏度大,流動性差,機油壓力也會大幅度升高。為了防止油壓過高,在潤滑油路中設置安全閥或限壓閥。一般安全閥裝在機油泵或機體的主油道上。當安全閥安裝在機油泵上時,如果油壓達到規定值,安全閥開啟,多余的機油返回機油泵進口。如果安全閥安裝在主油道上,則當油壓達到規定值時,多余的機油經過安全閥流回油底殼。 |